温控风机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未来式”:生物质能、氢能源、地热大有可为

时间: 2024-03-09 10:59:23 |   作者: 温控风机

  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巴黎协定》细则一揽子决议出台,开启国际社会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新征程。

  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减少排放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利用再次获得世界的高度关注。各种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都在呼吁各国开发先进、清洁、高效、廉价的能源技术,增加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的全球共享,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当今世界,由于对环境问题、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和能源多元化的关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慢慢的变成了共识。

  能源成本、人力成本、饲料和苗种成本是水产养殖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是降低运行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关键。

  水产养殖中可通过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有风能、水能(势能)、太阳能,以及其他能源如生物能、氢能、地热能。

  风能是人们最熟悉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世纪就能看到的泵水风车和磨坊风车今天仍然在许多地方使用,在水产养殖中也有所应用。

  现在欧洲风能大多数都用在风力发电,过去10年风力发电技术取得长足发展,风力发电成本不断降低,效率逐步的提升。过去20年风机性能的显著改善,发电成本大幅度降低,风电并网发电成为大范围的应用的可再生能源。

  由于风速更快,对环境影响较小,而且离电力消费市场更近,海上风力发电比陆上风力发电更具发展的潜在能力。爱尔兰东海岸海上风力发电应用广泛,在水产养殖中能发挥泵水风车的作用,用于替代电动抽水泵和增氧机,以此来降低养殖生产的能源成本。

  水力发电是最可靠的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方法。目前在很多淡水养殖场,使用微型水电系统开发水能。许多鳟鱼和鲑鱼养殖场采用流水养殖,微型水电系统利用流水的水能,为养殖场提供宝贵的能源。

  海洋潮汐和海浪也是一种水能。1966年在法国迪纳尔和圣马洛朗斯河口建成的潮汐发电系统成功运行了25年,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潮汐发电系统。

  每年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是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万倍。当然并非是所有的太阳能都能被利用,不过如果我们能利用很小一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全球能源问题也将不再存在。

  在水产养殖中,许多贝类孵化场已经意识到阳光对藻类生长的重要性,大多数太阳能热水系统能在2-3年内收回成本。

  生物质能是利用植物和有机物本身产生能量,已被用于照明、做饭和取暖。生物质能主要来自于农业、林业、市政和工业废弃物。动物养殖场、水产养殖场、垃圾填埋场都可以将废物转化为沼气。生物能源的使用在中国和印度非常普遍。

  氢能源的使用不仅仅存在于科幻电影和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有几率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氧气是其副产品,也是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水产养殖中使用氢能源具有很大的潜力。

  地热可利用在很多方面,包括水产养殖。水产养殖采掘地下水,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的恒定温度,水加热的能源成本将大为减少,鱼类生产速度更快。

  在爱尔兰有一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成功的案例,如太平洋牡蛎养殖场,这个养殖场位于爱尔兰西北部,年产牡蛎50吨。一年四季能源使用量基本不变,风能、水能和太阳能都在这个牡蛎养殖场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使净化槽温度保持在恒定状态,在贝类孵化、育苗、藻类培植等方面需要水温更高,太阳能热水器能发挥很多作用。

  随着技术进步,沿海水产养殖设施中利用海浪波能的潜力巨大。同时,太阳能热水器在这个水产养殖场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太阳能热水器加热的水能大大的提升鱼类生长速度,同时太阳能集热器构造相对便宜,便于维护,在养殖场建造同期安装太阳能集热器能大幅度的提升其使用效率。

  水产养殖业应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虽然短期内难以降低水产养殖的能源消费成本,但这是保护环境的努力方向,我们应该鼓励大企业应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提升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热情。目前关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在国际上是一个热点话题。

  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有效利用意味着绿色、环保和低碳,水产养殖中应用可再生能源不仅能改善水产养殖业的公共形象,对实现双碳承诺,更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逐步提升我国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AI发展速度之快、应用场景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相同的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